
基礎物理原理:
超聲波是一種頻率高于人耳聽覺范圍的機械波。
當超聲波穿過骨骼時,其傳播特性會受到骨骼的密度、彈性模量(硬度/剛度)以及內部微結構(如骨小梁的排列、連接性和孔隙度)的影響。
核心測量參數:
超聲聲速:也稱為聲波傳導速度。測量超聲波從發射探頭穿過骨骼到達接收探頭所需的時間,結合已知的骨骼路徑長度(通常是跟骨的寬度),即可計算出超聲波通過骨骼的速度。
原理關聯:骨骼密度越高、彈性模量越大(即越硬),聲波在其中傳播的速度就越快。因為致密的骨骼提供了更“堅固”的介質讓聲波快速傳遞。
參數名稱:SOS。
超聲寬帶衰減:測量超聲波在穿過骨骼過程中能量的損失程度。儀器會分析接收到的超聲波信號與發射信號在頻率分布上的差異。
原理關聯:超聲波穿過骨骼時,會發生散射(聲波遇到骨小梁等微小結構時向各個方向反射)和吸收(聲波能量被骨骼組織轉化為熱能)。骨骼越疏松、骨小梁結構越稀疏、斷裂或連接性差,超聲波遇到的散射和吸收就越多,導致接收到的信號高頻成分損失更嚴重,整體幅度衰減更大。
參數名稱:BUA。
評估骨密度和骨質量:
儀器通過測量得到SOS和BUA這兩個原始物理參數。
結合被測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儀器內置的特定算法和數據庫會將SOS和BUA值轉換為常用的指標:
T值:將檢測者的骨密度測量值與健康年輕同性別人群的峰值骨密度平均值進行比較得出的標準差數值。這是檢查骨骼健康的主要標準(T值 ≤ -2.5 通常判斷為骨質疏松)。
Z值:將檢測者的骨密度測量值與同年齡、同性別、同種族人群的平均值進行比較得出的標準差數值。主要用于評估骨密度是否在預期年齡范圍內。
骨密度估計值:有些設備會直接輸出一個估算的骨礦物質密度值(單位通常是 g/cm² 或 mg/cm³)。
更重要的是,SOS和BUA這兩個參數不僅反映骨礦物質密度,也反映了骨骼的微結構特性(骨質量)。例如,BUA對骨小梁的網狀結構、連接性和孔隙度非常敏感。因此,超聲骨密度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單純的“密度”,能提供一些關于骨骼強度和骨折風險的額外線索。
典型測量部位:
最常用且標準化的部位是跟骨(腳跟骨)。原因包括:
跟骨主要由松質骨(骨小梁)構成,新陳代謝活躍,對骨質疏松變化敏感。
易于定位和測量(足部放入固定裝置)。
周圍軟組織相對均勻且薄,干擾較小。
其他部位如脛骨(小腿骨)、橈骨(前臂骨)或手指骨也有應用,但不如跟骨普遍和標準化。